杨翼淩

发布者:张怡茹发布时间:2025-08-22浏览次数:1642


杨翼淩,字玉龙,太阳成城集团tyc234cc古天乐青年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有幸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海外)项目。研究认知与智能的脑科学机制,以及生物神经系统编码、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基本原理。求学于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加拿大麦吉尔和德国图宾根,于德国马普学会恩斯特–斯特朗格曼神经科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和欧洲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完成博士后训练。


大脑的视觉感知与视觉认知源自于外部感官输入与神经系统内在活动的复杂交互。光信号经视网膜转换为神经电脉冲,经过多脑区、多层级多编码、处理和传输,最终形成可辨识的物体与主观视觉体验。然而面对同一山水,有人看山是山,有人见水非水;这种差异正源自于神经系统内在活动对相同外界刺激的不同解读与重构。因此,要揭示从光信号到主观视觉的转化机制,不仅需要关注神经脉冲如何编码外部输入,也需要研究神经系统内生活动的自组织方式,以及内在“先验知识”在进化与发育中的形成过程。破解生物神经网络的编码与计算逻辑,已成为发展脑机接口与脑疾病诊疗不可或缺的核心课题。


研究方向

1.文字阅读的神经机制。将具象文字转化为抽象语义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智能过程。阅读看似轻松,即便字文序顺乱错亦不响影理解,然而部分智力正常的人经过多年学习,仍然唯独对阅读举步维艰。所以,当视线接触文字时,大脑中发生了什么?

2.先天智能的神经表达。雏鸡破壳即能“计数”、识别人脸,并对首次接触的物体形成终生记忆。这些与生俱来的感知与认知能力,在大脑神经元网络中是如何表征的?漫长的进化所塑造的先天智能,既构成了孕育高级认知的土壤,也界定了智能发展的可能边界。

3.类脑生物神经元网络。神经元网络从零开始从无到有发育过程中,呈现出哪些生物物理特性和计算能力?对神经系统编码和计算原理的探索,不仅启发类脑算法与网络的设计,推动脑类器官与脑机接口的发展,也为炭基-硅基智能融合及疾病建模提供关键科学基础。


招生信息

博士生每年2人,硕士生每年3人,不限定生物、心理、数理、电子、计算机等传统学科与技术边界。


联系邮箱

yangyiling@se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