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太阳成城集团tyc234cc古天乐)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科普教育基地,为进一步扩大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科普教育覆盖面,助力科学知识向公众高效传播,中心联合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教育与科普专业委员会,于2025年9月24日正式启动首期科普员培训活动。本次活动作为2025年全国科普月的重要环节,吸引了来自太阳成城集团tyc234cc古天乐和中国药科大学的19名员工参与,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培育了一批具备专业素养的青少年科普力量。

科研场景沉浸式研学:解锁实验室里的科普密码
在冯楠、郑超茹两位老师的共同带领下,学员们开启示范中心“全景式探秘”。从聚焦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生物、化学类实验室,到支撑医工交叉创新的电类实验室,老师们不仅讲解各类科研设备的功能原理,更现场示范“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公众易懂的科普语言”——小到实验装置的趣味解读,大到技术应用的生活关联,让学员们掌握“公众听得懂的语言,讲清实验室里的科技”,为后续开展科普工作奠定场景认知基础。

核心技能实操培训:3D打印与超声成像双轨赋能
作为本次培训的核心环节,3D打印与超声成像两大前沿技术课程同步展开,,以“理论+实操”的模式,让学员在动手实践中深化专业理解。
在杨冬静老师的指导下,3D打印技术科普课程开篇系统讲解3D打印的背景价值——从原型制作到定制医疗解决方案的技术跨越,凸显其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核心潜力;随后明确三大教学目标:掌握3D打印基本原理与操作流程、了解医疗领域应用场景、完成专属3D作品设计打印,让学员直观感受技术价值。实践操作环节充满互动性:通过熔融沉积建模(FDM)技术实时演示,让学员们见证“数字模型到实体物件”的转化过程;随后学员自选模型打印,同时体验3D打印笔创作,在趣味实践中巩固技术认知。

“蝙蝠靠超声波定位,超声成像也是同样的原理!”朱智涛同学(指导导师:陈川副研究员)以仿生学为切入点,带学员走进超声技术的世界。实训依托CST-5800型嵌入式超声波检测系统与自制测试体膜(含水槽、识别物、刻度尺、校准线),学员们亲手操作设备:调整声速参数、定位探头位置,捕捉玻璃皿中识别物的声学信号,一步步绘制出二维声波图谱与三维立体轮廓;更通过探头颈动脉检测,还原医院超声检查场景——当屏幕上实时显现血管影像时,学员们直观理解了“声波如何转化为医学图像”,为后续科普储备了鲜活案例。

考核认证收官:科普员肩负医工科普使命
培训尾声,19名学员历经实操技能检验,顺利完成科普培训,成绩全部合格,活动现场为学员授予“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科普员”资格证书,标志着他们正式成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科普“传播者”,肩负起“医工解码者”的特殊使命。未来,这批科普员将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医工知识、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为己任,将此次培训所学的3D打印、超声成像等前沿技术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让更多人感受生物医学工程的科技魅力,为我国科普事业发展注入“医工力量”。(审核:太阳成城集团tyc234cc古天乐)

